老鷹想飛

(Fly, Kite Fly, 2014)

Official [ Website | Blog | Facebook Page | YouTube Channel ]

製作 / 鴻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

導演 / 梁皆得

出品 / 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、鴻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
發行 / 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

獲文化部 103 年度紀錄片補助徵選案第 2 梯次新臺幣 350 萬元補助

看見老鷹了嗎?因為愛,人性可以啟發、未來可以扭轉,人類可以跨越物種間的藩籬,以至於無悔的付出,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,為地球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。臺灣有批人長期關注黑鳶族群動態,並投身於黑鳶保育的推廣與研究,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讓黑鳶悠遊在身邊。在地球上,所有生物都是靠著掠食與被掠食相互維生,共生在物種之間是相互平衡之道,只要不失去平衡,所有的生物都可共享繁榮,老鷹位在食物鏈的頂端,與人類處於同一個位置,然而老鷹的食物卻與人類不衝突,甚至於可以有助人類的食物栽種及抑制傳染疾病,老鷹絕對是人類的朋友。

黑鳶過去在臺灣的身影隨處可見,田中、天際、水畔間,是最常見的留鳥猛禽,也是臺灣人耳熟能詳的老鷹,臺語叫做「厲鷂」,有一首古老童謠是這麼唱著的:「厲鷂啊厲鷂,厲鷂飛上山,嬰仔快做官。厲鷂飛高高,嬰仔中狀元。厲鷂飛低低,嬰仔快做老父。」不管是荒野或都市,在溪流或海邊,都可以是黑鳶棲息、覓食及活動的場域,黑鳶到垃圾場覓食、撿拾人類丟棄的物品作為巢材,這是黑鳶與人類生活緊密的最佳佐證,黑鳶忠實地扮演者環境清道夫的角色,是臺灣人的朋友,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可是自 1980 年代,因為環境變遷,臺灣的黑鳶數量急速下滑,目前全臺灣黑鳶的統計數量約 300 至 500 隻左右,從祖父母輩、父母輩到現在的孩子一代,親眼看過老鷹的人已大幅減少,老鷹的減少除了對生態系統的健全造成影響,也使臺灣人的在地文化記憶,在歲月更迭間出現了斷層。

看著許多老鷹遭遇到的環境傷害,不免想著這些環境變遷是否也對人類有所影響?老鷹是生態系統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,身為生物鏈的頂端掠食者,若老鷹的數量開始下降,被掠食者的壓力解除,便會大大影響生態系的平衡,也許一時間看不出生態系受到影響,但不論是老鷹還是人類,還是所有與人類共享這片土地與天空的朋友們,都已暴露在亟需改變的惡劣環境之中。為何臺灣人無法持續守護黑鳶?無法和黑鳶共榮共生?為何在香港、日本、印度等地的黑鳶,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?而臺灣人將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?這種種的自省讓沈振中決心採取行動,不分日夜與距離,沈振中用 20 年的生命為黑鳶寫傳記,將累積多年的故事與心得,轉換成深刻的生命課題與大家分享。沈振中因為愛而跨越物種間的藩離,無悔的付出深入了黑鳶的心靈和社群,也啟發了許多人…

留言

熱門文章